活动丨“探寻巴金的足迹”再度开启,张业松教授将与中学生对谈
点击上方”巴金故居“关注哦!
去年,东方教育时报成功举办了多场“好书大家读·文学之旅”活动,今年5月26日(周六)中午12:30,时报与巴金故居将再次组织“好书大家读·文学之旅——探寻巴金的足迹”活动,走巴金先生曾走过的路,看巴金先生曾经看过的风景!
活动已吸引几十位中小学生报名参加,即将启航!
冰心说,巴金是“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”,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,他的《随想录》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”。
1923年,巴金先生从四川来到上海求学,开始了和上海数十年的不解之缘,创作了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《寒夜》等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。
活动路线:
1.天通庵路190号(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),巴金曾说:“我是五四的产儿,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《小说月报》走上文坛。”在天通庵路附近的宝山路宝光里,现代文学名著《家》在此诞生。
“那是巴金精力最旺盛的时期,许多重要作品都诞生在宝光里14号,如中篇小说《死去的太阳》、《雾》,短篇小说集《复仇》、《光明》中的作品,同时还译出克鲁泡特金的自传《一个革命者的回忆》(后改名《我底自传》)、秋田雨雀的《骷髅的跳舞》、廖·抗夫《夜未央》等众多译作。当然,还有让他后来名满天下的长篇小说《家》。”
——周立民《那些匆匆翻过的上海记忆——巴金与上海三十年》
2.淮海中路927弄59号(霞飞坊),巴金在这里写完了《春》《秋》《寒夜》等长篇小说。
“霞飞坊,是人生高扬的驿站。……在这之中,霞飞坊的岁月,正值盛年,是人生的满月期。在这里,他写完《春》《秋》《寒夜》等长篇小说;在这里,海上文人聚会客厅,谈笑间翻过了新文学史的又一个章节;在这里,巴金创作、翻译,办出版社,编辑丛书,朴实、稳健的人生中透出的是巨匠的气度;在这里,巴金身边多了妻儿,漂泊多年的他终于找到幸福的港湾。”
——周立民《那些匆匆翻过的上海记忆——巴金与上海三十年》
3.武康路113号(巴金故居),巴金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,完成了《随想录》这部晚年最重要的作品。
巴金夫妇对此处寓所十分有感情,经历了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巴金也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幸福、安稳的家。巴金1956年6月23日自北京致妻子萧珊说:“知道你喜欢我们的房子,我很高兴,我很喜欢我们那块草地和葡萄架,我回来葡萄一定结得很多很大了。孩子们高兴,我也高兴。希望书架能够在那个时候弄好。……我希望在上海安静地住一个时候写点东西。”在晚年,巴金曾经深情地回忆:“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,在绿草如茵的时节,她常常弯着身子,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,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。……”
在这里巴金写下了《团圆》(后被改编成电影《英雄儿女》)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,《倾吐不尽的感情》、《赞歌集》等多本散文集,翻译了《往事与随想》等文学名著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“讲真话的大书”的《随想录》也完成与此。巴金的客厅中曾接待过无数中外宾客。
沿途,巴金故居宣教员将为学生们讲述巴金先生生活和工作的故事;随后,我们邀请的巴金研究专家将讲解巴金的作品、他传奇的一生和他生活的点滴,与在场中小学生做一场对谈。
巴金故居
巴金和孩子
特邀主讲嘉宾:
张业松,复旦大学文学士、文学博士、历史学博士后,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系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”,曾主持“左翼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”(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2014)等课题研究。
主要著作有:
《文学课堂与文学研究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;
个人情境,论文集,“逼近世纪末批评文丛”,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7;
手迹与心迹,论文集,“学灯新丛”,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。
“好书大家读·文学之旅”青少年阅读推进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、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办,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承办,东方教育时报、新读写杂志协办。本次“探寻巴金的足迹”活动特邀巴金故居联合承办。
敬请期待!
注:本期内容主体转载自“东方教育时报”微信公号,特此致谢。
更多精彩请点击:
资讯∣相聚漳州•相约文学博物馆——2018年“5•18”全国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
憩园讲坛 | 追忆缪崇群——不该遗忘的散文名家(讲座内容回顾)